close

 16.JPG  

這裡是皇太子花園,隱蔽封閉的一方私密花園。爬藤蓋滿的綠蔭長廊,瞬時讓人清涼無比。

 

17.JPG  

長廊圍繞的中間,是幾何花圃,大太陽底下,遊客也都懶的出去。

 

17-1.JPG

這不知是什麼植物,圓圓的突刺非常可愛。

 

18.JPG

爬到高處一望,太子花園的幾何圖形工整而對稱。

 

19.JPG

靜謐的花園,在大太陽底下,卻顯的沒有人氣。

 

20.JPG

約瑟夫一世1711年去世後,Wilhelmine Amalie皇后獨居在尚未完全竣工的美泉宮。1728年查理六世(1711年至1740年在位,利奧波德一世的兒子,約瑟夫一世的弟弟)繼承了美泉宮,但他對美泉宮並不感興趣,把它送給了他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莎一直非常喜歡美泉宮和皇家花園,她把美泉宮從狩獵寢宮改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宮。

 

21.JPG

1740年查理六世突然去世,瑪麗亞·特蕾莎作為繼承人開始了執政生涯,這同時也標誌著美泉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美泉宮成為皇家和政治生活的中心。

 

22.JPG

瑪麗亞·特蕾莎在位期間,美泉宮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建,使得現在的美泉宮與菲舍爾的設計大不相同,1743年至1763年間工程由奧地利和義大利的早期古典主義建築師尼古勞斯·馮·帕卡西(Nikolaus Franz Leonhard von Pacassi,1716年3月5日—1790年11月11日)負責(他同時也是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的改建者),當年的狩獵皇宮被改建和擴建成一座奢華的皇家寢宮,可以容納超過一千人居住。

 

23.JPG

從太子花園出來後,在王宮後面還有更大一片的幾何林園。

 

24.JPG

從王宮一直到凱旋門這麼大一片,加上毒辣的太陽,真是讓人望而生畏。

 

25.JPG

每一條林蔭大道,樹木修剪的實在整齊,幾乎沒有遮蔭的地方。

 

26.JPG

瑪麗亞·特蕾莎專注於美泉宮的改建和裝飾,她的丈夫法蘭茲一世(1745年至1765年在位)和來自洛林的藝術家們則致力於皇家花園的擴建,他們將花園的林蔭路設計成星狀,各條林蔭路在美泉宮中心的中軸交匯,巴洛克藝術的花園代表了皇家由內向外的統治。花園正面是一座碩大的花壇,植物嚴格對稱地種植在彩色的石頭上,花壇兩側則是經過嚴格修剪的樹籬。1752年愛好自然科學的法蘭茲一世在皇宮旁建造了美泉動物園,第二年又在花園西側建造了荷蘭式的植物園,19世紀被改成英國式。皇宮花園中的雕塑大部分是德國藝術家威廉·拜爾(Johann Christian Wilhelm Beyer,1725年12月27日—1796年3月23日)的作品,他們出自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古羅馬歷史,最主要的作品是大花壇中的雕塑。

 

28.JPG

美泉宮皇家花園的擴建在瑪麗亞·特蕾莎生命的最後一年1780年終於完工,除了幾個皇家專用花園外,大部分花園在一年前已向公眾開放。

 

29.JPG

往海神泉路邊右側有一個迷宮花園。這還真的需要花園夠大才做的出來。

 

30.JPG

在這棵大樹有搭一個兩層樓高台,從這高台可以看清楚迷宮。

 

31.JPG

Luke去闖迷宮了,其實也不必擔心,一大堆人在裡面走。

 

32.JPG

迷宮中心放了許多鏡子,使的路徑更顯的撲朔迷離。

 

33.JPG

Luke 還記得擺姿勢給高處的爸爸照。

 

34.JPG

從迷宮繞一整圈仍舊由同一出口出來,很得意喔~

 

35.JPG  

要走到這個高台,又是一處迷宮,這些迷宮不難,卻使旅客們大發童心,在這些樹叢裡穿梭。

 

27.JPG

 出了迷宮花園,就是這一處海神泉。法蘭茲一世1765年去世後,瑪麗亞·特蕾莎的兒子約瑟夫二世(1765年至1790年在位)繼任,瑪麗亞·特蕾莎繼續擴建美泉宮,美泉宮一直延伸到美泉山上。1765年,奧地利早期古典主義的代表人和建築師約翰·費迪南德·赫岑多夫·馮·霍恩貝格(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1733年2月7日—1816年12月14日)接手皇宮的藝術設計,他在山腳下挖掘了「海神泉」Neptunbrunnen),在山頂美泉宮的最高點建造了凱旋門(Gloriette),凱旋門從視覺上同皇宮花園緊密合一,它用來紀念帶來和平的正義戰爭。

 

36.JPG  

到了這個海神泉,之後就都是爬坡了,美泉宮和皇宮花園以它們巴洛克藝術建築在世界上的意義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第786號。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美泉宮保存完好的巴洛克式皇宮建築群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美泉宮宮殿和花園構成了整體藝術作品的一個完美範例,它們經歷幾個世紀的翻修,完整地證明和生動地展現了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王室的品味、興趣和遠大抱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beccahsieh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